1.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指南(略,詳見法學專科)
2.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學時,電視課27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醫學科大專護理學專業的一門必修醫學基礎課。是學習人體生理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等醫學基礎課以及臨床各專業課的基礎。
本課程是由人體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縱向合并而成的一門新的組合課程,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和胚胎發生的一門科學。人體解剖學主要研究正常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組織學主要研究正常人體微細結構和超微結構及其與功能的關系;胚胎學部分主要研究人體的個體發生、發育及先天性畸形。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人體解剖學包括運動系統(骨、骨聯結、肌學)、內臟學(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脈管系(心血管系統、淋巴系統)、感覺器(視器、位聽器);組織學包括細胞、基本組織、器官系統三部分;胚胎學包括總論部分和個論部分,前者涉及前8周的發育,后者涉及與臨床關系密切的器官系統的發生及常見先天畸形。
后續課程: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等。
3.人體生理學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學時,電視課27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醫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課程打好基礎。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論;細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謝和體溫;排泄;內分泌和生殖;神經系統;感覺器官。
后續課程: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及臨床各學科課程。
4.醫學生物化學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學時,電視課27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醫學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理解生物物質代謝的基本途徑,主要生理意義、調節以及代謝異常與疾病的關系。理解基因信息傳遞的基本過程,基因調控的概念。理解某些重要器官組織的代謝特點及它們在醫學上的意義。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酶學、維生素、糖代謝、脂類代謝、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謝、核苷酸代謝、物質代謝聯系與調節、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肝膽生化、血液生化、鈣磷與骨代謝、營養的生化基礎等。
先修課程:人體解剖生理學。
后續課程: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等。
5.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學時,電視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醫科各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本課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醫學免疫學,第二部分為醫學微生物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學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術語;了解和掌握系統的微生物學的知識。為學習相關的基礎課程和后續臨床課程提供必要的免疫學及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也為臨床預防、分析、診斷相關疾病提供理論依據。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醫學免疫學主要教學內容:免疫系統、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抗原抗體的概念、補體系統、免疫應答及調節、超敏反應及免疫學應用。
醫學微生物學主要教學內容: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生長繁殖與代謝、遺傳與變異;致病性與抗細菌感染免疫;消毒滅菌及細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查原則,病毒性感染特異防治及藥物防治原則等基礎知識;病原性與條件致病性細菌的生物學性狀介紹,致病性與免疫性,防治原則;病毒的基本性狀、分類,病毒的感染、免疫及實驗室檢測原則、防治原則,臨床常見病毒的致病性與免疫性,檢查及防治原則;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和螺旋體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
先修課程:人體解剖生理學、醫用生物化學等。
后續課程:病理學、藥理學、健康評估、護理臨床各學科課程。
6.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學時,電視課26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中央電大醫科護理學專業一門必修課。病理與病理生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它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以及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機能、代謝、形態結構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的發生機制的科學,為進一步闡明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新的病理與病理生理學課程,依據基礎醫學課程優化組合的原則,將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以其內在的有機聯系為基礎,以新的課程結構的形式重新組合,將疾病時機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和形態學改變有機聯系在一起,強調人的整體概念,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特別是基本病理過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礎知識的介紹。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疾病學概論;細胞和組織的損傷、適應與修復;血液循環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酸堿平衡紊亂;炎癥;腫瘤;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造血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等。
先修課程:人體解剖生理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等。
后續課程:健康評估、護理專科各學科課程。
7.護理學基礎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學時,電視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護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描述護理作為一個專業的發展趨勢,運用所學理論、概念和技巧評估各年齡階段個體的層次需要。在護理實踐中有效地應用護理程序。解釋各項護理基本技能的原理。按規程獨立完成常用的技術操作。運用所學知識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維持身心健康所需要的基本護理活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1~6章主要介紹護理學的發展趨勢;護理實踐中常用的相關理論與實踐;護理學獨特的理論與模式并重點描述作為護理實踐框架結構的護理程序。第7~18章為基礎護理內容,包括幫助滿足病人生理和心理需要、維持病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從而獲得健康狀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先修課程:人體解剖生理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等等。
后續課程:護理臨床各學科課程。
8.醫護心理學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學時,電視課10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護理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醫護心理學分為兩大部分,前1~7章為醫護心理學的基礎,后8~17章結合臨床工作實際,對人體各種疾病的心理問題進行探討,并提供幫助的方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論;心理現象與心理實質;感覺與知覺;記憶、思維與想象;情緒與感情;意志與注意;人格;心理衛生;心理應激與調節;心理障礙;心身疾病;心理評估;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咨詢;醫患關系;心理護理;醫護人員的心理素養。
先修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學基礎課。
9.藥理學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學時,電視課27學時,IP課24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醫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系統的藥理學知識,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言;藥效學;藥代動力學;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鎮靜催眠藥;抗癲癇和抗驚厥藥;抗精神失常藥;抗震顫麻痹藥;麻醉性鎮痛藥;解熱鎮痛抗炎藥;中樞興奮藥;傳出神經系統藥;擬膽堿藥;M膽堿受體阻斷藥;N膽堿受體阻斷藥;擬腎上腺素藥;抗腎上腺素藥;治療心功能不全的藥物;抗心律失常藥;抗心絞痛藥物和鈣拮抗劑;抗高血壓藥;利尿藥和脫水藥;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統藥;鎮咳、祛痰及平喘藥;組胺與抗組胺藥;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甲狀腺素與抗甲狀腺藥;降血糖藥;抗生素;磺胺類及其他人工合成抗菌素;抗結核藥等。
先修課程:人體解剖生理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等。
后續課程:護理臨床各學科課程。
10.健康評估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護理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現代護理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有關詢問護理病史,進行護理體格檢查及其他檢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健康史的采集、常見癥狀的評估、身體評估、心電圖基本知識、心理社會的評估、家庭文化和環境的評估、實驗室檢查等。
先修課程:人體解剖生理學、醫護心理學。
后續課程: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護理專業課程。
11.內科護理學
本課程7學分,課內學時126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它具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和研究領域,并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活動。內科護理學則是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講課、實習,使學生不但掌握內科常見病的基本知識與臨床操作技能,而且會將護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貫穿到護理實踐中,為病人提供良好的整體護理。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介紹內科常見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有關檢查、診斷要點、防治原則等知識;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病人進行整體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并進行評價;學習內科常見急救方法、臨床操作、心肺監護、機械通氣等臨床技能。
先修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學基礎課。
12.外科護理學
本課程7學分,課內學時126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針對外科疾患進行整體護理的科學,主要向學生教授基于整體護理的外科護理學專業知識。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ICU、手術室護理、小兒外科、骨外科、神經外科、TPN等內容。授課形式以講授為主,結合示教、反示教等其他教學技巧,并要求學生參加臨床見習。臨床見習采用護理查房和小組討論形式。學生學習本學科內容后,將能夠具有外科護理專業技能,以滿足外科病人的各種需要及達到護理目標。
先修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學基礎課。
13.醫用基礎化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學時,電視課27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醫科各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的化學知識,以利于后續課程的學習。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分散系,溶液的濃度,溶液的滲透壓,溶膠,高分子溶液;化學反應速率,化學熱力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化學平衡;酸堿平衡,緩沖溶液,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核外電子排布及周期律,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電極電勢,電極電勢的應用,電勢法測溶液的pH值;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價鍵理論,配位平衡,螯合物;滴定分析概述,酸堿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EDTA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生命元素與人體健康;有機化學必備的基礎知識;烷烴,烯烴和炔烴,芳香烴;醇,硫醇,酚,醚;醛、酮的結構,命名及化學反應;羧酸的結構和分類,羧酸的命名,羧酸的物理化學性質;胺的結構和分類,命名,化學性質,雜環胺;立體化學;類脂,糖類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質,核苷、核苷酸和核酸等。
后續課程:醫學基礎課。
14.預防醫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學時,電視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一門在基礎科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環境科學的基礎上,應用并發展環境與健康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機體健康的作用和機理,分析評價疾病發生及分布規律,應用三級預防原則制定保護和促進健康措施的科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為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緒論;環境與健康(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地方病,環境污染物對健康的影響,職業性疾病);疾病控制(傳染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心身疾病,醫源性疾病,營養有關疾病);預防保健戰略和措施(預防保健戰略,初級衛生保健,健康教育與自我保健,衛生立法衛生標準);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等。
先修課程:醫學基礎課及護理專業課。
15.藥物治療學
本課程7學分,課內學時126學時,電視課27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藥學專業必修課程。藥物治療學是醫院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藥的結合點,對開展臨床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本課程的教學,強調藥物治療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及基本技能的培養。通過學習,使學員在掌握藥物的作用與作用機制;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的基礎上,依據病人的病理、生理、心理及遺傳特征,正確地了,解和使用藥物,了解病人的個體化治療,為參與臨床藥學實踐打下基礎。
本課程的基本內容:藥物治療學概論;藥物治療方法;基本藥動學原理;藥物相互作用;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經濟學原理與方法;遺傳藥理學與個體化給藥;特殊人群的藥物治療;特殊疾病時的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情報服務;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疼痛的藥物治療;催吐藥、止吐藥和抗組胺藥;血液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糖皮質激素的合理應用;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合理應用;輸液;臨床營養支持。
先修課程:醫學、藥學等基礎課。
16.婦產科護理學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包括產科護理學、婦科護理學、計劃生育、婦科保健四部分。其中產科護理學主要講授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孕婦/產婦的生理、心理變化和護理,介紹異常妊娠、妊娠合并癥、異常分娩、分娩期合并癥、產褥期并發癥及相應護理措施。婦科護理學著重講授女性生殖系統的自然防御功能、婦科常見疾病的臨床表現、防治原則、護理原理及自我護理技巧。計劃生育內容介紹女性常用的節育方法和原理,計劃生育受術者的護理措施及自我保健技巧。討論婦女一生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各期保健措施。此外,還將介紹常用婦產科護理操作技術以及常見婦產科手術護理。
本課程以課堂講授和臨床見習相結合為特點,其間穿插模型示教、反示教,并掌握婦產科常用護理操作技術及常見婦產科手術的護理要點。
先修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學基礎課。
17.兒科護理學
本課程5學分,課內學時90學時,開設一學期。
兒科護理學是研究小兒生長與發展、兒童保健、患病兒童的臨床護理、對小兒進行整體護理的專科護理課程。它的研究范圍是從新生兒至青春期末。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小兒生長發展的概念、規律和影響因素,各年齡階段的營養與喂養,兒童教育,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住院兒童護理的新概念,兒科護士的角色與責任,兒科臨床常見病的發病機理,以及危重患兒的搶救與監護。重點是醫院內和社區中兒童及家庭的整體護理。
通過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個案研究和臨床實習,使學生能掌握上述知識和技能,幫助小兒及其家庭取得最大程度的身心健康。
先修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學基礎課。